化工行業規模體量大、產業鏈條長、資本技術密集,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和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化工產業發展的高地,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品生產銷售國。但與先發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的化工產業發展仍然存在產業形態不完善、技術水平有限、綠色發展水平不足等突出問題。
化工行業的生產工藝復雜、產污環節多、污染物成分復雜、處理難度大,環境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尤其是工業“三廢”排放總量大。
2017年,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工業廢水排放量約40億噸,占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20%;
石化行業VOCs(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約為6億立方米,占工業源VOCs排放量的比重超過40%;
工業固廢產生總量約為2.7億噸,在工業行業排名中位居第二。
產值高、污染重的行業特征要求化工行業必須積極探索綠色低碳、安全環保的清潔生產工藝和污染防治技術。“綠色化工”已成為未來化工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近年來,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指導下,我國在發展壯大化工產業的同時也愈發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轉型升級,化工行業綠色發展領域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規相繼出臺。
《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促進石化產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綠色化工園區評價導則》等政策、法規和行業標準推動化工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化工產業的綠色發展仍然存在諸多短板,為此歸納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研發重視不夠、創新水平不高。
從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來看,2015年,歐美國家的化工行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維持在1.7%左右,而中國化工行業的研發投入比重僅為0.8%。從專利申請數量看,我國化工企業專利申請數量雖然逐年增長,但外資公司和跨國公司的專利申請數顯著高于中國本土企業。科技研發人員方面,我國化工園區的科技人員數量和比重也顯著低于國外先進化工園區。可見我國化工產業仍需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二是產業一體化程度不高。
化工行業一體化發展模式有利于產業之間的共生和耦合,構建化工企業之間的循環經濟系統。整體而言,我國化工行業一體化發展程度較低,這主要與園區缺少規劃有關。園區內企業之間的產品缺乏關聯,既無法發揮產業聚集效應,也難以形成循環經濟與產業生態系統。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少企業表示,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可以作為另一種化學產品的原料或中間體,但由于園區沒有形成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系統,不得不作為危廢被填埋,不僅浪費了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資源,還增加了環境處理成本和負面環境影響。
三是我國化工產業環境治理水平不高,園區精細化管理程度較低。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駱建華曾表示,目前山東、浙江、江蘇多省化工園區的環境達標率僅為兩成至三成。化工園區環境管理不善造成的污染情況多有發生。
針對我國化工行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分階段逐步加嚴環境標準,倒逼化工產業轉型升級。
山東省于2003年制定實施了《造紙工業水污染排放標準》(DB37/336-2003),長周期、分階段逐步加嚴地方性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從實踐情況來看,賦予了企業穩定的政策預期,為企業提標升級預留了必要的時間,不僅實現了行業主要污染物COD減排88%,而且山東造紙行業的規模、利稅分別達到8年前的2倍和4倍。在地方流域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配合下,山東省實現了產業的空間布局優化。
我們認為,可以學習借鑒這一經驗,根據產業政策和環境規劃要求,制定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化工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落實企業的環保主體責任,讓企業成為污染防治和技術創新的主體,推動中國化工行業實現綠色轉型升級。
2、發揮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的作用,推廣“責任關懷”體系。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在化工行業內推廣“責任關懷”體系等自愿型環境規制項目,發揮“非正式約束機制”作用。“責任關懷”體系要求企業與社區公眾之間建立溝通機制,在項目規劃設計、選址、施工和生產運營全過程中與公眾,特別是周邊社區居民溝通、對話,有助于消除公眾因對化工項目的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心理。通過開展企業公眾開放日等活動,有助于倒逼企業強化自身規范和管理要求,持續改進環境安全管理水平。
同時,發揮龍頭企業和先進外資企業在推廣“責任關懷”體系中的作用。龍頭企業和先進外資企業往往能帶動周邊形成聯結上下游的化工產業集群,避免出現安全環境事故,有動力推廣先進的環境管理經驗。
例如,位于江蘇省常州市的濱江經濟開發區是我國較早一批承諾踐行“責任關懷”的化工園區,園區內的德國化工企業朗盛和荷蘭企業阿朗新科都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3、加快推動化工企業入園發展,實現上下游一體化。
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嚴格準入、一體化管理”的原則,做好園區的規劃選址和企業布局工作,嚴格園區內化工企業的安全準入,加強園區一體化監管,推動園區與社會協調發展。要建立和完善責任明確、管理高效、資源共享的園區管理工作機制,強化園區內企業的安全生產管控,將園區內企業之間的相互影響降到最低。化工園區應當在規劃階段便形成綜合競爭力,重視一體化發展,盡量形成企業間產品原料相互供給,推動物料、能源、信息、物流以及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實現經濟、環境效益最優化。
4、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助力企業綠色轉型。
搶抓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戰略機遇,加快培育與智能制造、智慧監測等技術相結合的本土創新型企業,用智能制造為企業的綠色轉型插上“翅膀”,形成基于標準化綠色數據的可持續綠色生產方式。通過多種政策工具支持有能力的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大對自主創新產業化項目的扶持力度。通過提升園區項目入園門檻,優先選擇有自主創新技術、有新產品能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的項目。通過“園中園”建設等新型發展、運營模式,推動園區創新載體建設,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
通過以上創新能力提升的措施,增強園區內化工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綠色化工技術的創新能力,用科技創新和發展,支持企業的綠色轉型。